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丽江市关于打造“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25日
丽江市关于打造“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的实施方案(送审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的意见》(云政办发〔2024〕61号),积极推动丽江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建设,进一步擦亮丽江“雪山下的户外生活”品牌,打造“高原户外运动之都”。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户外运动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取得进展,政策支撑体系和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15%以上;到2026年,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长,“高原户外运动之都”“雪山下的户外生活”品牌特色不断彰显,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16%以上;到2027年,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发展格局,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18%以上;到2030年,全域户外运动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户外运动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达20%以上,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50亿元,丽江市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户外运动胜地。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优化布局
1.打造“高原户外运动之都”“雪山下的户外运动生活”IP。发挥“一江两山三镇五湖”资源优势,构建山水陆空雪多元一体、多点开花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格局。古城区重点培育丽江“天雨流芳”系列足球赛、溯溪徒步、康体疗愈等文体旅康商深度融合项目,支持打造丽江国际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古城户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户外运动项目;玉龙县重点发展徒步、山地越野、露营等一批优势项目,培育丽江山地自行车赛、文笔海全国桨板U系列赛、玉龙雪山极限越野赛、老君山户外山地赛等品牌赛事;永胜县重点发展自行车、马拉松、航空等项目,培育环程海湖自行车赛,争取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持续落地;华坪县重点培育“九度芒乡”徒步大赛、水龙文化节龙舟赛,推出“高训低驻”系列运动新产品;宁蒗县重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户外拓展、康养旅游,培育泸沽湖转山节徒步大会,争取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提质升级。(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体育局、古城保护管理局、玉龙雪山管委会、泸沽湖管理局、老君山管理局按职责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主责落实,不再列出)
(二)培育市场主体
2.鼓励户外运动企业发展。坚持招大引强与培优扶强相结合,积极引进实力强、有情怀的户外运动企业,开展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鼓励户外运动产业与旅游、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大型户外运动赛事、打造户外旅游胜地,丰富旅游资源,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延伸户外运动消费产业链条。优化资金分配,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扶持方式,对我市户外运动项目中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内容予以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支持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户外运动业态及资源整合融合;加强科学规划布局,引导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在适宜的地区和场所开展活动,为户外运动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鼓励和支持各级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开展户外运动技能培训与指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户外运动赛事。(市民政局、市教育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户外运动产业招商。建立和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招商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参加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体育旅游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加大资源推介力度,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支持全国优质户外运动企业在丽江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运营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积极支持户外运动企业发展。(市投资促进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丽江金融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户外运动示范项目建设。对标国家级、省级户外运动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申报条件,着力补足户外运动示范基地申报短板;集中培育一批市场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户外运动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专业化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系列、户外运动试点示范系列、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系列等产品和服务。到2030年,力争打造25个省级及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丰富产品供给
6.打造户外运动品牌赛事。依托国际国内品牌赛事资源,充分挖掘好丽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厚重足球文化等方面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精品”原则,量身定制具有本土代表性的体育品牌赛事。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招大引强1至2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赛事永久落地丽江,将丽江“天雨流芳”“四季四赛”系列赛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赛事,丽江“高原户外运动之都”“足球之乡”名片更加靓丽,“雪山下的户外生活”成为丽江独有全国知名品牌。(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融媒体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7.优化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加快出台《丽江森林旅游步道总体规划》,推动步道标识系统、安全系统、环保系统等配套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重点推出环绕玉龙雪山、老君山的徒步线路,环绕程海湖、泸沽湖、拉市海的骑行线路,串联全市景区景点、人文风光、历史遗迹、乡村风貌的自驾线路,逐步打造景观最美、服务最优、体验最好的户外运动线路体系。(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玉龙雪山管委会、泸沽湖管理局、老君山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强化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利用现有交通道路、森林防火通道、步道、骑行道等线状道路,串联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设施,形成全域覆盖、配套完善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格局。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在符合相关规划及管控要求的前提下,规范建设露营休闲功能区,积极开展多种户外运动项目,构建全市营地服务网络体系。(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玉龙雪山管委会、泸沽湖管理局、老君山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发展户外运动旅居产业。依托户外运动赛事举办,引导旅居人群参与赛事,促进参赛人员选择丽江旅居;支持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赛事机构积极围绕当前热门的徒步、自驾、露营等旅居业态拓展业务;多渠道宣传户外运动旅居优势资源、发展成效、品牌赛事、招商项目和重点企业,推动户外运动旅居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融合发展
10.重点推动“户外运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丽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民族风情、户外运动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建设,促进户外运动赛事与文化旅游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资源,依托红色线路、茶马古道、名人故居等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开展登山、徒步、定向、骑行、越野挑战赛等赛事活动,在赛事活动中融入三多节、火把节、阔时节等文化节庆元素,提升户外运动赛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各类文化旅游和体育衍生品,实现体育与文化旅游互融共促,重点做好国家、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以及体育文化优秀项目申报工作。到2030年,打造不少于10个省级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族宗教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持续深化“户外运动+教育”融合发展。围绕体教融合,促进研学旅游规范发展,深挖户外运动资源,开发寓教于乐、发人深省的研学旅游课程。推动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需要和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项目进校园,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户外运动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鼓励和支持各级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有序拓展户外运动教育培训市场,建设户外运动实习实训基地。(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积极探索“户外运动+医康养”融合发展。主动服务“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设,培育以运动康复、健康管理、健康咨询、温泉疗护、森林康养等为主业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利用我市独特的山水、温泉、森林等特色资源,建设运动休闲与康体结合的主题型生态康养基地;充分挖掘丽医丽药在运动康复、亚健康干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运动康复、运动疗养等业态发展。鼓励户外运动企业、俱乐部打造户外运动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相结合的户外康养线路。(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充分挖掘“户外运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培育、传承射弩、秋千、龙舟、吹枪、赛马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农村基层体育项目,结合农令时节、民族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培育以户外运动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乡村旅居等业态,依托永胜县长坪山林下经济、华坪县果子山万亩果园等业态,开发农文体旅多元融合产品。(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族宗教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坚持推动“户外运动+国际交流”融合发展。通过引进国内国际系列赛事,开展民间体育对外交流、区域性户外运动救援技能交流等,不断丰富国际友城间交流合作形式,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体育辐射力。同时结合丽江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开发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赛事衍生品,积极讲好体育对外交流故事,不断扩大丽江“朋友圈”,将户外运动赛事的“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长的“能量”和经济发展的“增量”。(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外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释放消费潜力
15.加强户外运动技能培训。统筹全市户外体育社会组织资源力量,每年开展不少于200人次户外运动技能培训和指导。支持校企合作开发覆盖全年龄段的户外运动技能培训课程,发挥户外运动达人、户外运动明星等名人效应,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创新户外运动技能普及推广手段,培育、扩大户外运动参与人群。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完善户外运动等级标准,不断提高户外运动爱好者技能水平,增强消费黏性。(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融媒体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16.规范户外运动项目经营管理。鼓励各景区规范徒步、攀岩、登山、水上、航空等项目经营活动管理,科学评估环境承载量,合理规划户外运动营地、安全设施和活动线路,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宣教工作,推动景区户外运动项目规范安全发展。(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玉龙雪山管委会、老君山管理局、泸沽湖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创新户外运动消费新模式。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户外运动与文旅融合消费场景,支持旅游景区、度假村、精品民宿等消费人群集聚区融入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推动向户外体验式、运动型旅游转变,形成一批户外运动为核心要素的示范点。探索为儿童、女性、老人等重点人群培育友好型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户外运动场景数字化升级。提升我市户外运动科技应用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在户外运动场景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和户外运动信息服务平台,发布骑行、徒步、自驾运动电子地图等信息,提升消费者使用便利性和体验感。分批对户外运动设施、线路、赛事活动及配套服务信息等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强对数字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消费行为、用户需求的研究,为丽江数字体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以及户外运动资源整合利用提供支撑。(市科技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要素保障
19.加强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建设登山步道、运动船艇码头等各类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鼓励传统公园增配户外运动设施。鼓励景区结合栈道、游道、观景台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融合户外运动需求,统一规划建设森林步道、户外运动标识系统、应急避难场所等设施。支持市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户外运动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建设,打造“全地形、全气候”山地救援实训中心,支持在线路考察、制定、设计、办赛等事项谋划上,提前规划“安全屋”“消防屋”及国家公园消防站建设项目,确保集聚区体验区应急配套完善。(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玉龙雪山管委会、老君山管理局、泸沽湖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加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各大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在信息发布、品牌传播、资源对接、产业创新方面的平台功能,快速提升丽江户外运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高级别户外运动会议、发展论坛、博览会等,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和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户外运动产学研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合作,推动每年形成1至2项研究成果转化。(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推进户外运动资源试点开放。围绕可利用的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资源,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管控要求和项目准入制度等前提下,探索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试点。(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强化户外运动人才支撑。鼓励和支持各级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开展户外运动技能培训与指导,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期不少于100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户外项目领队资格认证培训,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依托《丽江市打造人才高地十条措施》等政策,进一步加大体育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赛事和活动推广宣传,提高公众对户外运动的认识和参与度,吸引培养户外运动爱好者和专业人才,有效加强户外运动人才的支撑。(市委组织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消防救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安全保障
23.加强户外运动安全防控。开展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压实户外运动市场主体第一责任人责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及相关措施。户外运动项目实行属地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运动赛事管理,全面落实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户外运动赛事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订。依托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争取建设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救援中心,组建丽江消防无人机救援分队。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不断完善户外运动参与者信息管理和行迹追踪系统。建立完善户外运动安全预警、报警系统、赛事活动“熔断”机制。(市教育体育局、市消防救援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草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健全户外运动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公安、医疗、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参与的救援协调机制和户外运动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强化应急培训、预警控制、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完善救援标识,优化救援流程,应用科技提高救援效能。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户外运动救援队伍体系,发展社会应急力量,针对社会救援力量、户外运动向导、户外运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等,每年开展不少于100人次户外救援技能、运动知识和医疗急救技能等培训、复训及资质认证。(市消防救援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市森林消防支队、市气象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强化应急救援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户外运动救援国内和国际交流,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工作机制,构建户外运动救援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针对各地户外运动特色和需求,对标国际化标准,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区域性户外运动救援技能交流活动;依托“云上”救援技术交流平台,开展国内、国际救援技术交流竞赛。进一步整合救援队伍资源力量,强化各救援力量的融合协作,全流程全要素地开展综合演练、技能培训,打造辐射周边丽江户外运动救援平台交流品牌,推动户外运动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市消防救援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森林消防支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附件:丽江市打造“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重点任务清单
丽江市打造“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重点任务清单
重点工作 |
2025年 |
2027年 |
2030年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持续优化布局 |
持续打造古城“文体旅”融合户外运动产业示范区、 玉龙“两山”户外运动产业示范区、 永胜程海体育旅游康养户外运动产业展示区、 华坪乡村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产业样板区、 宁蒗泸沽湖健身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先行区 |
各县(区)人民政府 |
市教育体育局 古城保护管理局 玉龙雪山管委会 泸沽湖管理局 老君山管理局 |
||
培育市场主体 |
积极引进优质户外运动企业,支持本土户外运动企业发展。 |
重点培育一批户外运动龙头企业。 |
力争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体育示范项目,打造25个省级及以上体育精品旅游项目、体育精品旅游景区。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
市发展改革委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财政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民政局 市投资促进局 丽江金融监管分局 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 |
丰富产品供给 |
培育丽江山地自行车赛、玉龙雪山极限越野赛等一批国内知名、特色彰显的户外运动赛事品牌。 |
培育青少年国际足球邀请赛、黎明老君山户外山地赛一批国际知名、市场驱动的户外运动赛事品牌。 |
构建形成彰显丽江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体系。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
市消防救援局 市融媒体中心 |
打造丽江茶马古道、石头城—太子关等一批多种业态融合、项目种类丰富的户外运动线路。 |
打造环丽江汽摩自驾线路、一批要素配套完备、资源有效串联的户外运动线路。 |
构建形成具有丽江特色的户外运动精品线路网络。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 |
市消防救援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草局 市交通运输局 玉龙雪山管委会 泸沽湖管理局 老君山管理局 |
|
提升复星旅文、地中海户外运动营地、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猎鹰谷户外运动营地等一批体育要素聚集的户外运动营地。 |
完善西哨村户外运动营地、文海户外运动营地、玉龙雪山桃花坞户外运动营地等一批消费场景多元的户外运动营地。 |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户外运动营地体系。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
市消防救援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林草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 玉龙雪山管委会 泸沽湖管理局 老君山管理局 |
|
深化融合发展 |
重点支持永胜片角温泉度假区、猎鹰谷森林康养基地、天养谷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成复合型康养度假区建设。 |
依托永胜县长坪山林下经济、华坪县果子山万亩果园等业态,开发农文体旅多元融合产品。 |
打造不少于10个体育旅游项目,不少于10个体育文化项目。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卫生健康委 市农业农村局 |
市消防救援局 市民族宗教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外办 |
释放消费潜力 |
每年开展不少于200人次户外运动技能培训和指导。 |
分批对户外运动设施、线路、赛事活动及配套服务信息等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 |
打造多元户外运动与文旅融合消费场景,形成一批以户外运动为核心要素的示范点。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 玉龙雪山管委会 老君山管理局 泸沽湖管理局 |
市市场监管局 市财政局 市商务局 市科技局 市消防救援局 市统计局 市融媒体中心 |
加强要素保障 |
支持丽江国际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文笔海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建设。 |
支持丽江花马国郊野运动公园、丽江极地探游(玉龙雪山)航空运动公园等项目建设。 |
绿色便捷的户外运动新载体大幅增加,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供需有效对接。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市消防救援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林草局 市生态环境局 |
市委组织部 市发展改革委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科技局 市水务局 玉龙雪山管委会 老君山管理局 泸沽湖管理局 |
强化安全保障 |
组建丽江消防无人机救援分队。 |
依托“云上”救援技术交流平台,开展国内、国际救援技术交流。 |
完善救援、公安、医疗、运输一体化的户外运动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
各县(区)人民政府 市教育体育局 市消防救援局 |
市应急管理局 市公安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市交通运输局 市林草局 市气象局 市文化和旅游局 市卫生健康委 市红十字会 市森林消防支队 |